中国科学院院士、太阳集团tyc4633(武汉)校长王焰新演讲。青海日报记者张地委 祁国彪 摄
青海日报7月23日讯 22日,第22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隆重开幕,主旨论坛成功举办。论坛汇聚政府领导、专家院士和企业家,感悟实践真理、分享真知灼见,共同探讨新时代新青海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深入谋划符合青海实际、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思路举措,为青海进一步夯实绿色发展新优势、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打造全国绿色发展新高地。校长王焰新院士出席第22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并发表《加强生态工作助力青海率先建成“碳中和”示范省》主旨演讲。
王焰新院士建议青海省要率先建成“碳中和示范省”。众所周知,全球变暖危及人类的健康与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由于没有“天花板”,达峰不太难,关键是研究如何“中和”。碳中和是化石燃料利用、土地利用和自然过程与人为努力的平衡,需要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和人为固碳“三端发力”。要实现“碳中和”需要树标杆、闯新路,实际上青海省具有优越的自然禀赋,据我有限的了解,青海省正在建立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所以我认为,通过努力,青海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全国率先建成“碳中和”示范省。
“碳中和”示范省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目前还在研究,今天我先列了几条,包括要发展非碳基能源;要构建炭汇增量的网络;要打造绿色低碳的“碳中和”核心示范区;要开展“碳中和”重大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以重大项目牵引“碳中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实施“碳中和”文化教育、金融创新、制度改革的示范。
我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在太阳集团tyc4633(武汉)工作,我们学校也长期在青海与这里的地质工作者开展各种地质勘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所以我想谈谈地质工作如何助力青海率先建设“碳中和”示范省。
从碳减排的角度来说,青海的非碳基能源是十分丰富的,除了太阳能、风能、水能外,地热资源也很丰富,与其他的非碳基能源相比,地热资源具有储量大、稳定可靠、应用广泛等优点,地热能技术不仅能在供暖、种植养殖等方面应用,而且可以直接用于发电,在改善能源结构方面前景广阔。地质工作实际上是整个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应该成为建设“碳中和”示范省的“先行官”“探路人”。
同时也可以从碳汇的角度去看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在自然系统中,青海拥有的多年冻土区,存储着大量有机碳。根据估算,占全球陆地面积15%的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占全球有机碳储量的25.7%。青藏高原是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在其45.9%的冻土层中间存储着巨量的有机碳,但是近些年来,全球变暖趋势让人担忧,有专家估计,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到2040年和2049年,青海的冻土面积占比将从当前的40%下降到34%和25.7%,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冻土的退化,也必然会引起有机碳的大量释放。不过任何事物都是两方面的,因为广泛分布的冰川、地下冰和年轻的火山岩,气候变暖使水文循环显著加速,让“风化碳汇”效应加强,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冻土退化和水土条件改变引起的植被的演替也会对生物固碳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以看出在气候变暖条件下,青藏高原冻土区碳的储量和通量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因为气候变化和冻土分布的空间差异,这个变化具有很强的不均匀性。地质工作可以针对青海省多年冻土区碳的释放和储存机理,评估和预测,提出有针对性的调控对策,助力青海省早日建成“碳中和”示范省。
最后建议青海省开展典型冻土区水文地质监测、含水系统时空结构的探测和水文要素时空变异监测;进行冻土退化对地下水循环过程及其水涵养功能的影响评估;开展水循环变化对碳循环的控制及区域碳源、碳汇功能的影响评估。(图片由青海日报记者 张地委 祁国彪 摄,作者:谭梅 潘玲 陈曦 整理 来源:青海日报)